慧净法师讲解一、善导大师「涅槃正因」之偈《法事赞》是善导大师以赞偈的形式解释《阿弥陀经》的要义,其中这四句话是非常著名的,也就是解释《阿弥陀经》「少善根不得往生,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」这一段往生正因的经文(《善导大师全集》四三七页):极乐无为涅槃界,随缘杂善恐难生;故使如来选要法,教念弥陀专复专。1.涅槃报土「极乐无为涅槃界」,善导大师判定极乐世界是报土、无为涅槃的境界。「为」就是造作,「无为」就是远离人为的造作,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现。一切的造作,都是有为,不是无为。比如说我们造一栋楼,楼是有为法,将来会灭;建一座寺院,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荒废,这都是有为法。只有佛性是无为,极乐世界是无为的,它是涅槃的境界,涅槃是不生不灭,无衰无变,法尔常住。当然这个较难理解,总之,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,是佛性完全展现的境界。2.杂善不生像这么高妙的佛土境界,「随缘杂善恐难生」,就是解释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。善导大师把「少善根福德因缘」用「随缘杂善」四个字来说明。什么叫「随缘杂善」呢?不是专念弥陀名号,而是随着自己的兴趣、爱好、缘份,遇到这个学这个,遇到那个学那个,这叫「随缘」;这个也修,那个也修,叫「杂」;所修的都是善法,所以说「善」。以我们凡夫的随缘杂善(昙鸾大师说是「不实功德」),要往生涅槃界,不可能!所以说「恐难生」,「恐怕你不能往生啊!」善导大师讲得比较委婉,意思是要我们舍弃随缘杂善,而应当怎么样?专修念佛。3.专念必生所以下面说「故使如来选要法,教念弥陀专复专」。「故使如来选要法」,就是经文所说的「闻说阿弥陀佛」。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讲说阿弥陀佛名号,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要法。既然随缘杂善不能往生,前面释迦佛又劝我们去往生,我们顶多只能修点随缘杂善,又不能往生,那怎么办?释迦牟尼如来既劝我们往生,祂就要为我们选择一个往生的方法。选,是释迦牟尼佛来选,所以,我们净土法门,老师很高明,是释迦佛,祂亲自为我们选,选得很准,选得很稳,选得不复杂,选得很安乐;不可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,还会有差错,还会有闪失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方法,人人都能做到,而且是最殊胜的,是第一的,不会是第二、第三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所选取的「要法」,是什么法门?「教念弥陀专复专」,就是「执持名号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乱」,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,要专,还要再专,一个「专」字还不足以形容释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。「五浊恶世的众生,你要专念佛啊!」「佛啊!我已经答应专念佛啦!」「专了,还要再专哪!」一路专到底,心也专、行也专,今天专、明天也专,在佛堂里专、离开佛堂还专,叫「专复专」。总之,这段赞偈说明两件事:「随缘杂善」是「少善根福德因缘」,不能往生;称念弥陀名号专复专,决定能往生,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定的,这个就是多善根福德。(净宗法师讲述之《阿弥陀经核心讲记》七九-八三页)二、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善导大师解释说:极乐净土的境界是个无为涅槃的境界。「无为」就是离开人的造作。「涅槃」涅即不生、槃即不灭,不生不灭也就是无为的意思。因为有造作就有生灭,有生灭就不是真理,因为涅槃即是不生不灭,叫真理。凡有生灭的就不是真理,若有一个东西存在,这个东西一定是因缘和合的。所以涅槃是离开我们人的盘算、筹度、计量,这种涅槃境界是不可思、不可议、不可称、不可说的。 我们要往生这一种不可思议、不可称、不可说的境界,如果依我们自己所修的,怎么能够进去呢?因果不相吻合。我们所作的修行、功德如果不是三轮体空,那通通是有漏的。善导大师解释这一种叫做「杂毒之善、虚假之行」,不能说是真实的。那真实的在哪里?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六个字的本身就是真实。
善导大师是弥陀化现,所以开示这个念佛法门总有重重无尽的含义。善导大师解释「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一日、七日、一心不乱,」这个就是合乎第十八愿的内涵。(《净土三经一论大意》之《阿弥陀经》大意一四九-一五二页)六、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善导大师解释说:「弘誓多门四十八,偏标念佛最为亲。」意思就是说:阿弥陀佛所发的广大誓愿有四十八愿,但是其中的第十八愿是与阿弥陀佛本身最亲近的、不疏离的。第十八愿说:「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。」这乃至十念的念佛是第十八愿,与阿弥陀佛最亲最近,是阿弥陀佛的本怀,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,所以说「偏标念佛最为亲」。四十八愿当中,只有第十八愿是举出念佛,其它四十七愿并没有提出「乃至十念」的念佛。善导大师又说:「唯有念佛蒙光摄,当知本愿最为强」--只有称名念佛的众生,才受到弥陀慈悲光明摄护,如果不是称名念佛就没有,所以说唯有念佛。那「唯有念佛蒙光摄」,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?因为本愿最为强。念佛就是第十八愿,本愿是个强缘--最大的有力的缘。
本文链接:善导大师:随缘杂善都是少善根,一心不乱就是专念弥陀佛名专复专
上一篇:善男子善女人的含义
下一篇:唐文宗嗜蛤菩萨无言说法

相关阅读
- 1 唐禅宗高僧 _4
- 2 哪些贡品不能吃?
- 3 哲理故事300篇(266-270)
- 4 善导大师:如何轻松获得25
- 5 咒水一服 顽痰咳出
- 6 唯识中的“识”与圣者之“
- 7 唐卡:神奇的藏传佛教艺术
- 8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七条「念
- 9 咬舌自尽的狗_1
- 10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五条「三

点击阅读
- 3 《了凡四训》第三篇:积善
- 4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
- 5 了凡四训拼音版
- 6 了凡四训全文读诵
- 7 了凡四训原文拼音版
- 8 《了凡四训》第一篇:立命
- 9 读了凡四训对后世的影响
- 10 了凡四训看哪个版本好